應盡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

這部《入菩薩行論》“完整無缺”、“正確無誤”地宣說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,涵蓋了整個大乘的所有教義、所有經論。我們在末法時代短暫的人生中,要將所有的大乘經典、論典全部瞭若指掌,恐怕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,但是如果花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論典,實際上,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經瞭解了,這個意義是相當大的。

現在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,去佛學院或寺院裏完整、有系統、有次第地學習相關教理,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,但如果能把《入菩薩行論》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,對自己瞭解佛法、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。然而,現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點,學習佛法、研究佛法、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,他們對佛法的態度是什麼樣呢?吃喝玩樂、生活工作佔用了大多數時間,學習佛法的時間總是沒有。儘管城市裏的人不像寂靜地方的出家人,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理解,但如果沒有安排學佛的時間,修行想要成功,恐怕是永遠不可能的。因此,我們每一個人應儘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,給它安排一個充裕的時間,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。

現在有些學習佛法的小組,大家平時聚在一起吃頓飯、喝個茶,講一些無關緊要、亂七八糟的事,完了以後就算今天的輔導結束了。這個不叫輔導,在我們佛學院,叫做“破壞紀律”!但這也並非千篇一律,個別修行人我覺得還是可以的,大家處在一起的時候,兩個小時全部都是輔導、研討、思考,這樣回到家以後,遇到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方便對治。所以,聚在一起不是浪費時間,我們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不管是在家裏學習,還是大家集體學習,千萬不要把珍貴的時間一下子就耗盡了。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講,財產並不重要,身體也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什麼?就是時間。時間跟生命沒什麼差別,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概念,則說明他對自己的修行不負責任。

所以,我們每個人對時間都應該有一些安排,這幾天早上六點鐘起來修行,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還是安排得很好,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經緩過來了。可見,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,關鍵就是自己太愚癡了,過去迷迷糊糊都白過了,現在既然遇到了這麼好的法,就一定要抓住機會。雖然我講者很差勁,確實不具足說法者的法相,但是所講的這個法——《入菩薩行論》卻非常完美、非常殊勝,遇到了這樣的法,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對待,沒有這樣的話,整天耽著於世間物欲、骯髒不堪的一些貪嗔癡對境,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純潔思想,輪回就會越陷越深,最終無法從中解脫。所以,大家現在有了這麼好的機會,一定要對自己的時間做好安排! “完整無缺”、“正確無誤”:這些文字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一下子就過了,而應該認認真真地去思考。

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,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

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,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。沒有信心,內心不在意《入菩薩行論》,就算本論的加持再大、道理再深,對你也起不到什麼作用。由於每個人的緣分、根基不同,前世的發願也不相同,在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過程中,如果開始有一百個人,最後可能只有五、六十人通達了它的意義;一部分人不但意義沒有通達,就連詞句也沒有瞭解;還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堅定,聽了兩天就半途而廢……,所以,聽者的根基不同,所獲得的利益也不相同。表面上看來,我們在同一個經堂、同一時間內坐在一起聽法,穿著、語言、文化也沒有多大差別,但為什麼最後有這麼大差距呢?因為各人的根基、心態不同。心態擺得正、沒有雜亂心、一心一意專注的人,每天應該都能得到一點點利益。

所以,我想再次重申,大家一定要從內心當中想:“我從現在開始,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團體。加入以後的工作是什麼?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!”這是最主要的原則,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。如果這個沒有搞定,我們表面上再怎麼做、怎麼修,恐怕也不能成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。這次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就是要趨入大乘菩薩的六波羅蜜多,這個意思雖然很簡單,但我反反復複這樣說,就是希望有人依靠這些話語,自相續能真正產生一種誓言、一種決心,若能這樣的話,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得的。

學習論典的最初態度很重要

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,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,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。有些人可能認為:“我以前看過這本書,頌詞也學過,科判也背過。”不要這麼想!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,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,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。

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,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,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,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,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條件,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,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。第三個條件,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。第四個條件,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,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,還要總結它的要義,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。如果你沒有這樣,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,這不叫學習論典,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。

大概在五、六年前,我們講過《入菩薩行論》,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 “明鏡義”,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,後來《入菩薩行論廣釋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。這次我們不用那個,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,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。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,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頌詞,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,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,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,如果頌詞沒有背好,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。

要時時刻刻憶念佛陀在因地時以何心態來利益眾生

總之,寂天菩薩也好、我們也好,一定要皈依或者頂禮佛陀,我們畢竟是佛教徒,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時時刻刻去憶念。如果你是上根者,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,白天做事情也好、晚上睡覺也好,時時刻刻、念念不忘的就應該是佛陀,這是一個佛教徒最起碼、最基本的行為。如果我們兩三天或者好幾天當中從來不想佛陀的恩德,那我們不算真正的佛教徒。所以,我們上課的時候每天都念“釋迦牟尼佛儀軌”,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以前在上師面前發過願,沒有念的話會失毀誓言,另一方面,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,每天不管怎麼樣,就算心裏不能跟上,詞句上還是要念一些佛,所以大家集體上課前一定要念“釋迦牟尼佛儀軌”。同時,我也希望以前沒有學過《釋迦牟尼佛廣傳》的人,今年在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過程中,一定要看《釋迦牟尼佛廣傳》 (前兩天我也提醒過,但這些重要的事情,我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提醒,希望你們不要當耳邊風。這對你們個人非常有意義,不是看了以後我的地位有什麼不同) ,瞭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利益眾生,這與現在某些佛教徒的想像完全不同,大家應該有個深深的體會,這是一個問題。

佛法包括教法和證法

我們這次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一方面要從理論上講解,另一方面要以實修為主,實修和理論必須結合起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教包括教法和證法,教法指語言文字、法本、念誦、傳承等等,證法是指這些教法的意義在我們相續中(心性中)存在。比如說,聽到《入菩薩行論》的教義,這叫做教法,但是光聽到不行,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繼續修持,就叫做證法,修了多長時間,你的相續中就存在多長時間的證法。

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佛教,認為開一個會、搞一個儀式,這就是佛教,今天辦的儀式特別隆重,就認為佛教非常興盛。但舉辦儀式的過程中,眾生能不能生起智慧、悲心,或者對佛的信心呢?當然,我們也不敢說所有的儀式都不好,佛教的很多儀式對眾生心的利益還是非常大的。但是,只有在眾生的相續中(心性中)生起教法的內容,這才是真正的證法。有的人認為寺院的建築物如何如何金碧輝煌,這說明佛法非常殊勝;印了好幾個法本,也說明佛教相當興盛。實際上,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傳授之後,在自己的相續中(心性中)這樣修持,比如,我們每天上午用半個小時修持,在這段時間內,如果對佛法的意義一直思維,那真正的證法就存在了。

任何一個修行人,必須要通過各種方便方法來改變自己的相續(心性),沒有改變是不行的。
大家學佛,不要認為今天灌個頂、得個加持,馬上就獲得成就了、開悟了,雖然你這種想法很好,但我覺得只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夢想。自古以來,修行必須依靠自己,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,相續(心性)才能真正改變。比如說在世間讀大學,今天到學校報個名,只聽一天的課能不能起到作用,你們可以想一想。知識是依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,真正想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智者,必須要依靠多年的積累。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間學問,如果一點積累都不用,今天在善知識那裏辦個皈依證、得個灌頂、受個加持,明天就馬上恍然大悟,這可能嗎?如果可能,那倒是特別快樂,但這樣的利根如今有沒有啊?假如自己連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懂,如此深奧的佛法卻想通過那麼簡單的手段就開悟,會不會有這種情況?你們應該好好觀察。學佛不要自欺欺人,這沒有任何必要,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規定的時間裏集中學習。

所謂的佛法,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,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裏有所體會,這種體會的來源是什麼?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。
要麼特別利根,善知識一加持馬上就開悟了,但除了這種人以外,自己應該要下功夫,想方設法在相續中(心性中)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。沒有這樣修的話,是不可能有受益的。

當然,剛開始修的時候,大家可能有點不習慣,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,從來沒有管過它。但不管怎麼樣,這次大家一定要下功夫,沒有下功夫的話,永遠跟著習氣走,恐怕自己的心始終都不會有改變,大乘佛法也不會對我們真正有利益。所以,你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強迫的要求,當然,我並不是強迫你們,如果實在不願意,早上睡懶覺我也看不到,我沒有神通,任何人不起來也無所謂,對我來講無利無害,我自己能修就算數。在所有的人當中,最難的可能就是我,最近晚上上課比較晚,我每天講完課以後,還要講考、提問、回答,接待各種各樣的人,處理各種各樣的事,回去以後還要看看書、念一點經。既然我都能依靠這麼脆弱的身軀發了願,你們一個比一個健康、一個比一個聰明,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覺上,這種人生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它的價值?

城市裏的很多人經常把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,比如說打麻將、喝酒、抽煙等等,這種消磨時間的行為,就算世間上稍有學問的人也是不接受的。作為真正想修行的人,你們即便不能提早起來,也應該把鬧鐘調 在 5:55 分,起來後馬上用涼水洗個臉,在床上坐半個小時共同修菩提心,若能這樣作意修的話,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。

總而言之,今天大家應該發這種誓願,觀想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,發願每天早上修菩提心。暫時先發願一年,能發願的請舉手…… (上師先舉了手,經堂裏的人基本上都舉了手) ,好!從後天開始啊!如果病得特別嚴重,可以有一點開許,但裝病肯定是不行的。

我們寂靜地方的修行人,各方面的因緣條件比較具足,大城市裏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難,但不管怎麼樣,希望你們能把這件事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。有些人認為獲得金銀財寶很重要,有些人認為獲得地位名聲很重要,有些人認為獲得一些獎勵等很重要,但從長遠來看,這些都沒有價值,最有價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,並且相續中(心性中)生起了一顆利益眾生的心。這顆心是千百萬劫難得到的,用金錢也買不到,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功夫,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產生,所以,非常希望大家能認真地修學菩提心!

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

不管是寺院裏的清淨修行人,還是外面城市裏的在家人,都離不開善知識和道友的攝持。無論你學哪一個宗派,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,否則,你所接觸的人、所處的環境、所接受的教育、所得到的知識,以大乘佛教的眼光來看,全部都是沒有意義的,在這種無實義當中,人生幾十年很快就耗盡了,這樣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?!所以,你們世間人最好每天擠取一些時間來接受佛法的教育,不然的話,想離開煩雜喧囂的城市,到一些山清水秀、鳥語花香的寂靜地方去修行,有沒有這種機會呢?即生當中可能根本沒有。光是掛一個“皈依”的名號,說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,但你的相續與佛法相應了沒有?佛法所講的道理你懂得多少?大家不妨掂量掂量。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,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,違背因果的事情屢屢發生,所以,我這次發心宣講《入菩薩行論》,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相,有這種迫切的希望!

聞法過程應避免三種過失、六種垢染、五種不持等過患

在聽法的時候,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。不管是聽法,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,這都是不可缺少的。在聞法的過程中,還應該避免幾種過患:三種過失、六種垢染、五種不持,這些一定要捨棄。

三種過失 1 ) 耳根不專注的過失。聞法時耳根一定要專注善知識所講的法義,不能隨隨便便散亂於其他的地方,不然的話,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,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,裏面也是一滴也不存,同樣,有些人一邊插著耳機聽佛法,一邊聽一些別的音樂,這種態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?肯定是不行的。所以,聽法時一定要專注善知識到底在講什麼,特別恭敬地一直聽。

2 ) 心不專注的過失。聽法時心一定要專注,否則,善知識所講的法語不可能在相續中獲得,就像一個盆子的底是漏的,任你在上面怎麼倒水,全部都會漏光、一點也不存留,同樣,講課的時候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,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聽,每一句應該記在心裏,銘刻於心。

很多人看其他善知識的光碟時,邊看邊吃飯說話,就像對待世間的光碟一樣,這種態度是得不到法益的。當然,我並不是說學院裏有這種情況,這個範圍大家一定要清楚,我平時所說的“網路”、“電視”只是針對外面的人,學院的紀律非常嚴格,如果用這些,就會被開除。外面的人在運用電視或網路時,如果一邊做事一邊聽法,效果肯定不好,因為前面的內容還沒有聽懂,一下子就過去了,中間斷章取義地瞭解一點,這是根本不完整的。所以,依靠現代設備來接受佛法的人,你們最好先把家裏、單位的事情全部處理完,然後空出半個小時,把門關上,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,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小範圍,或者跟金剛道友在一起,專注地聽 MP3 或者看 DVD 、 VCD ,這樣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。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,行為確實不太如法,只不過把學佛當作一種享受,或者只是一個交代而已,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說。

3 ) 雜煩惱的過失。聽受佛法的過程中,如果你對別人生嫉妒心、嗔恨心、貪心,經常起各種妄念分別,和別人胡言亂語,說些沒有意義的話,聽法時心不在焉,這些都叫做雜煩惱。我們聽受佛法時,要把其他的瑣事全部放下來,在這個時間裏如理如實地聽受佛法,若能如此,聽法才有一定的功德,所以,每個人最好把自己的聽法威儀擺正過來。

六種垢染 :指傲慢、不起信心、沒有希求心、外散、內收、厭倦。

1 ) 傲慢: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,不要認為善知識所講的、輔導員所講的,我自己也講得來,於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,擺出一副傲慢相。

宗喀巴大師、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,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,也是非常的恭敬,因為對方講的是法,所以一定要恭敬。有些人以前看過、聽過《入菩薩行論》,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,但從某些行為來看,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《入菩薩行論》 (包括講義和頌詞) ,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,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,加起來可能有七、八次了;為他人用漢文講過三遍,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,儘管如此,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,我還是很樂意聽的,因為裏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。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,某些比我還笨的人,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《入菩薩行論》,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。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:“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,現在不聽可以吧?”我說不聽肯定可以,但心裏想: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,如果只看講義就可以的話,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,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,《大藏經》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,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,歷代的善知識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。其實,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,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,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。

2 ) 沒有信心: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,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,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。

3 ) 沒有希求心:如果沒有希求心、沒有一點興趣,不要說佛法,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,也是不可能得到的。正是因為對佛法的希求,以前的高僧大德寧願越過火海刀山,尋求佛法而得成就,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,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,大家務必要珍惜,因為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。

4 ) 外散: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,因為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,色聲香味一出現,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,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,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。

5 ) 內收: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,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,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?肯定不能。不要說佛法,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裏,學生上課打瞌睡,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“啪”地打一下 (眾笑) 。

6 ) 厭倦:聽法時應該要苦行,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,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鐘,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,不停地看表,“為什麼還不下課”、“為什麼還在講啊”,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。所以,善知識在講法的時候,不管夏天也好、冬天也好,都不能有厭煩心。不過,學院裏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,那麼早就去輔導,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,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,尼眾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,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,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!

五種不持 :持文不持義、持義不持文、上下錯謬而持、顛倒而持、不能領會而持。

1 ) 持義不持文:只能抓住一些意義,對詞句根本不知道。有些人這樣講:“背書有什麼用啊,我把內容理解就可以了。”但內容是依靠詞句來表達的,如果沒有詞句的話,內容肯定講得不清楚。我們這裏有些人能把好幾部論典背下來,他們在講法的時候,原文的整體框架全部了然於胸,但如果沒有背過的話,大概內容可以抓一塊,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,所以必須要依靠詞句。

2 ) 持文不持義:對詞句方面,比如辭藻學、音韻學、詩學特別歡喜,只能瞭解一些詞句,不能通達它的意義,就像我們聽歌詞一樣。

3 ) 上下錯亂而持:本來佛經論典中的內容是不會上下錯亂的,但我們把上面的內容加在下面、下面的內容加在上面來理解,就是上下錯亂而持。

4 ) 沒有領會而持:佛經中有四種意趣、四種秘密,了義、不了義等差別,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的真正意義,就是沒有領會而持。

5 ) 顛倒而持:比如,佛法本來是斷除煩惱的根本,但你反而執著它是世間快樂的因,這就是顛倒而持。

今天簡單介紹了一下聞法規律,在聞受《入菩薩行論》的時候,大家一定要按照這些如理如實地行持,遠離三種過患、六種垢染、五種不持,還有依靠 四種想 把善知識作醫王想,佛法作妙藥想,自己作病人想,認真修學佛法作治病想。加上《華嚴經》的這四想,我們聽受佛法就會非常圓滿了。

我不可能每天都強調聞法規律,但大家不管在什麼場合下聽受佛法,都要像這樣如理如法,這一點相當重要!

解脫輪迴的三要件——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無二慧

今天是佛學院開光的日子,我們能集聚於此,確實是十分殊勝的因緣。我和普總堪布,是同一傳承上師座下的金剛道友,平時一些開光儀式,我基本上沒有習慣參加,但普總堪布多年以來,在漢地、藏地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,是真正的善知識,而且在藏地建立這樣的佛學院非常不容易,所以這次由於堪布的勸說,我才有緣來到這裡。 

就事論事,不管是任何一個人,若能真正幫助眾生、利益眾生,我們都應發自內心地隨喜、讚歎。因此,你們有緣遇到這樣的大德,一定要儘量結上善緣。

我們本身是學習大乘佛教的,而大乘佛教的理念,就是以佛法來利益眾生。在這個世間上,如果以財富、地位、名聲幫助別人,這只是臨時的,不能解決生死大事,但若以講經說法來開導眾生,眾生就會從苦海中永遠得到解脫。所以,我們今天集聚在這裡,是一個特殊的因緣,希望以此因緣,各位今後真正能踏上解脫之道。

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,有些活得開心,有些活得痛苦,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,生存的時間都不會很長,多則幾十年,少則遇到橫死就一命嗚呼了。因此,以一個大乘佛教徒的眼光來看,人生猶如水泡般無有實質,大家對此應好好觀察。

在觀察的時候,最好能與佛教相對應,因為只有在佛教中,才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。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,所以就自己讚歎自己,而是在長期以來,我們通過學習、研究,對比世間的各種知識,從中發現解決人類一切痛苦的妙藥,唯一就是佛法。所以,不管是哪裡的高僧大德,只要不是利用別人,不是以各種手段來引誘別人,而是以負責的態度想將佛法精神傳遞給有緣眾生,我們都非常隨喜;對於虔誠學佛的人們,我們也發自內心感到高興。

我今天的開示,沒有特別做準備,畢竟佛法浩如煙海,不可能用短短一節課就全部講完。但正如堪布剛才所說,大家以此因緣與這個殊勝道場結上善緣後,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,逐漸瞭解佛教的不共特點。

佛教有唱誦,有跳金剛舞,還有建造寺院等其他善舉,但最重要的是什麼?就是提倡聞思修行,學習佛法。假如你沒有學習佛法,那只是形象上的修行人;但若通過一定的時間聽法,然後將所學的內容再再思維、再再串習,則定可對治你的煩惱和痛苦,令其很快的時間銷聲匿跡。此時,你所享受的快樂,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帶來的。如今人類發展到了 21 世紀,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物質生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,但在這背後,大家內心的快樂反而日益減少了。所以,當你遇到痛苦和困難時,應當從佛陀的精神中汲取妙藥,系統、認真地學習一些佛法。

對一個人而言,心裡的快樂非常重要。如果缺乏這一點,就算物質上再富裕,也不可能得到滿足。尤其當大限來臨時,或者臥病在床時,地位、財產、名聲都派不上用場。會病、會死、會離開世間,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過的關,到那時,親朋好友、萬貫家財不會隨你而去,倘若沒有佛法的境界,不要說來世的解脫,死後面對中陰也會相當恐懼。

現在大城市裡的人,每天都在忙忙碌碌、渾渾噩噩地過生活,可是到頭來,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,漫無目標地追求各種所需,真的非常無聊。你們這些來自大城市的人,對這種生活應該也深有體會,明白佛陀 2500 多年前說的輪回猶如火炕,確實是千真萬確、真實不虛。就算你剛開始對此不太懂,但慢慢經歷一些事情後,也能感受到這些金剛語的甚深內涵。

這樣一來,今天在各位面前,我想順便提幾個要求:

一、出離心

修行不能只求人天福報,必須要具足出離心。什麼叫出離心呢?就是指在六道輪回中,人間、天界也好,地獄、旁生也好,詳細觀察的話,絕不會有絲毫快樂。當然,此處的快樂,並不是指暫時有吃有穿,或遇到朋友的那種開心。佛教承許的“輪回皆苦”,也不是把世間所有快樂統統否定了,而是揭示了快樂的本質瞬息萬變,對讓自己快樂的對境越執著,帶來的痛苦就越大。

這些,只不過我們沒有認真觀察而已,如果真正觀察了,也許你所喜歡的人,給你帶來的快樂根本沒有痛苦多。所以,佛陀宣說的“輪回皆苦”,是從萬法無常的行苦角度講的,若能認識到這一點,知道輪回完全是痛苦,就會渴望從中解脫,通過往生極樂或其他方式,來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。

簡單說來,這就是佛教中所謂的出離心。這種出離心,剛學佛的人不一定懂,他們去寺院求神拜佛,多是為了家庭和睦、生意興隆、平平安安。當然這樣也可以,《地藏經》中說了,依靠佛陀的加持,無論是求財富、求名聲、求子女,皆能如願以償。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,不能把這些當作最究竟的目標。在座的各位以前對佛教的甚深理論,可能沒有特別學習過,不知道出離心如此重要。假如對此不太懂,那以後需要慢慢瞭解一下。

二、菩提心

這種出離心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,否則就會淪為一種小乘佛法。在座的各位,可能都認為自己是大乘行人,但真正衡量起來,包括在這裡給大家開示的我,雖說二十多年來一直學習大乘經論,可是有時候觀察自己,真的特別慚愧,不要說無偽的菩提心,就連真正的利他心有沒有也不好說。

大乘的菩提心,是要求我們平時的行住坐臥、起心動念,哪怕是一點一滴,也都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眾生。這樣的利他觀,其他任何宗教都沒有,唯一是大乘佛教的特點。

剛開始的時候,或許有人覺得這個太難修,因為且不說菩提心,就算是菩提心的基礎 —— 四無量心,也特別不容易做到。拿悲無量心來說,它是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的發心。但對普通人而言,這種悲心是有限的,只能對“我”的母親、“我”的父親、“我”的家人、“我”的好友生起。至於與“我”無關的其他國家、其他人類,小至螞蟻以上的眾生,則很難產生“願其遠離一切痛苦”的念頭,這就是悲心沒有達到無量。除了悲無量心,四無量心中還有慈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捨無量心,也都要緣一切眾生。這四種無量心若沒有修到位,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。

現在不少人口口聲聲說,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,或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,自己修學的話,也就是大乘佛教徒。話雖如此,但“法”是大乘的,“人”是不是就不好說了。你們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?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所以,大家今後務必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法。

你們也許沒有發現,一個人只要有痛苦,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裡的,全是自利心所導致,這一點你們務必要牢記!在生活中也好、感情上也好,只要你心裡不舒服,就肯定跟自私自利心有關。明白這一點後,大家今後一定要學利他的菩提心。

三、無二慧

光有菩提心還不夠,還要有無我的空性觀。這方面,《中觀根本慧論》、《入中論》、《四百論》講得非常清楚,也就是在究竟的空性中,“我”不存在,萬法也不存在。這樣一說,聽起來似乎有點玄,實際上,佛教雖然也承認世俗中“我”是如幻如夢的假像,然而詳細去觀察,鼻子不是“我”,耳朵不是“我”,身體不是“我”,心不是“我”……這樣一一剖析下來,所謂的“我”根本找不到。

當然,這需要有一定的佛教水準,否則,剛開始學佛就說“我”不存在,有些人可能會害怕的。正因為大乘的空性法門極其深奧,當年在印度,許多小乘佛教徒都不接受;包括現在的泰國、緬甸等小乘國家,對大乘佛教也並不是很贊同。所以,了知無我空性的殊勝之後,希望大家要好好學習。

以上給大家講了幾個最關鍵的問題,剛才堪布也說了,以後有時間的話,他會給大家講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、《入菩薩行論》等法要。這些法都非常殊勝,希望你們要系統地聞思,不然,表面上當個佛教徒、皈依了三寶,這樣儘管也有功德,《譬喻經》中就有皈依佛一聲便可逃脫摩竭魚之口的故事,但若想真正獲得解脫,最重要的還是系統學習佛法,然後詳細對照自己,不斷地調伏內心。

看看歷史上的高僧大德,他們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開始修行了,整個人生都是在精進、智慧、悲心中度過的。可我們凡夫俗子,大多數都是吃喝玩樂,把特別寶貴的人身渾渾噩噩就浪費了,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!所以,你們來到這裡以後,一定要好好學習、好好修行。這個道場山清水秀、鳥語花香,周圍非常寂靜,算得上是人間淨土了,不像大城市裡到處鬧哄哄的,什麼都令人眼花繚亂。到了這裡以後,如果你有因緣,哪怕每年抽出一兩個月來實修,也是非常有意義的。

我們這個人生,不是為了錢財,也不是為了地位,而是要想方設法獲得解脫 —— 不僅從暫時的痛苦中脫離,還要從輪回的鐐銬裡解脫。若想達到這個目的,沒有一定基礎的話,恐怕非常困難。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,務必要通達以上的道理。

你們在城市裡生活的人,物質方面特別優越,但從精神方面來看,確實非常非常貧乏。因此,若能在這裡呆一天,也會給心裡帶來一種寧靜。一旦自心得到了寧靜,對三寶的信心、對眾生的悲心會油然生起。所以,前輩大德讚歎依止寂靜地方的功德,原因也在於此,你們應該好好地感受感受。

任何法門的修持都是為了從二執當中解脫(解黏去縛)

對一個初機的修行者來說,我們應該要非常清楚的了知修心次第的開展,同時對這樣的了知要深具信心。所有一切的法教、法門,不論它是小乘、大乘,還是金剛乘,任何修行的法門,其唯一的本質、唯一的目地是要對治、消彌我們的我、法執,所有一切法門的修持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從二執當中解脫出來,這就是正確的了知。有了正確、真確的了知之後,當我們在做任何法門修持的時候(如念佛法門),我們會開始發現,我們做了修持之後,這樣的法門修持會幫助我們、影響我們去消彌、減低二執的力量,不論這個力量消彌的程度為何,但是它一定具有這樣的影響力,同時可以讓我們了知我們的修持是依著正確的方向。我們也了解到,在這一生之中,如果我們持續的修持,這樣的修持是循著正確的方向了。

念佛十種功德

「念佛」十種功德:

( 1 )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,並諸眷屬,隱形守護。
( 2 )常得二十五大菩薩,如觀世音菩薩等,及一切菩薩,常隨守護。
( 3 )常為諸佛晝夜護念,又 阿彌陀佛常放光明,攝受此人。
( 4 )一切惡鬼,若夜叉羅剎,皆不能害,一切毒蛇毒龍毒藥,悉不能害。
( 5 )一切火難水難,冤賊刀箭,牢獄杻枷,橫死枉死,悉皆不受。
( 6 )先所作罪,皆悉消滅,所殺冤命,彼蒙解脫,更無執對。
( 7 )夜夢正直,或復夢見 阿彌陀佛勝妙色身。
( 8 )心常歡喜,顏色光澤,氣力充盛,所作吉利。
( 9 )常為一切世間人民,恭敬供養禮拜,猶如敬佛。
( 10 )命終之時,心無怖畏,正念現前,得見阿彌陀佛,並諸菩薩聖眾,手持金臺,接引往生西方淨土,盡未來際,受勝妙樂。

因「念佛」功德如上述之殊勝,又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「第十八願」,臨終十念,即得往生,是故心存僥倖之徒,雖然信願俱足,但是遲遲不想如法「念佛」修行,只想俟「臨命終」時,再行十念佛號,希冀獲得 阿彌陀佛接引,無有是處。

殊不知《群疑論》云: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( 1 )善友未必相遇,無勸念之 人;( 2 )業苦纏身不遑念佛;( 3 )偏風失語;( 4 )狂亂失心;( 5 )遭水火; ( 6 )遇豺狼;( 7 )惡友壞彼信心;( 8 )昏迷致死;( 9 )陣亡;( 10 )墜高巖 。此皆尋常聞見,不論僧俗,人皆有之,宿業所招,現業所感,忽而現前,不容迴避。忽然遭著一種,便做手腳不得了也。知識活佛,救不得了也。便隨業向三途八難中受苦,到那時要聞佛名,不聞了得。是故,應趁未老未病,抖擻身心,撥棄世事,得一日光景,念一日佛號,得一時工夫,修一時淨業,由他命終,我之盤纏預辦,前程穩當了也。若不如此,後悔難追。

由此觀之,如要臨終十念成就,但預辦津梁(信願行三資糧俱足),合集功德(六度萬行),迴向西方淨土,念念(阿彌陀佛聖號)不虧,即無慮矣!蓋真信修行之事,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,專意一念,持一句阿彌陀佛。只此一念,是我本師;只此一念,即是化佛;只此一念,是破地獄之猛將;只此一念,是斬群邪之寶劍;只此一念,是開黑暗之明燈;只此一念,是渡苦海之大船;只此一念,是醫生死之良方;只此一念,是本性彌陀;只此一念,達唯心淨土。但只要記得這一句彌陀在念,莫教失落,念念常現前,念念不離心,無事也如是念;有事也如是念;安樂也如是念;病苦也如是念;生也如是念;死也如是念。如是一念分明不昧,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