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執著於任何覺受

貪愛和嗔恨會顯現,但它們應該如同鳥飛過一般不留痕跡,聽瑞的人們啊,禪修的時候,不要執著於任何覺受。

一般來說,我們執著於家人、財產和地位,憎恨任何傷害或威脅我們的人。試著轉移你的注意力,不要把焦點放在諸如此類的外境之上,並檢視那個把外境認定為可愛或可恨的心。你的貪愛和嗔恨是否具有任何形狀、顏色、實體或位置?如果它們沒有形狀、顏色、實體或位置,你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被這種情緒的力量所擊敗?

之所以會如此,乃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釋放這些情緒。如果你讓念頭或感覺自行生起或消融,它們會穿過你的心,如同一隻鳥飛過天際,不留下任何痕跡。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貪執和嗔恨,也適用於禪修時生起的覺受——大樂、明晰和無念。這些覺受是精進修持的結果,是心本俱創造力的展現。這些覺受如同陽光照在雨幕上所形成的彩虹一般顯現。而執著於這些覺受,將如同追逐一道彩虹,希望能夠把彩虹穿在身上一般徒勞無益。只要讓你的念頭和覺受自由來去,不要執著於它們。 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沒有所謂的得失

念頭像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般來去,聽瑞的人們啊,沒有所謂的得失。

我們相信有個稱為 “ 我 ” 的實體,以及這個實體所產生的念頭全都是真實的,並按照這些念頭和情緒來行事,造作了善的或惡的業果。事實上,念頭如同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,小偷一無所獲,屋主也一無所失。了悟念頭從來都不真實地存在,因此也就沒有停留,沒有結束,就足以使念頭無害。當念頭生起時,如此釋放念頭,就不會造成影響,也不會帶來業果。如此,我們將不會對負面的念頭有所畏懼,也不會對正面的念頭有所希冀。 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不要沉溺於迷妄的外相

感官知覺如同在水上作畫,不會留下痕跡,聽瑞的人們啊,不要沉溺於迷妄的外相。

我們執著於舒適和歡悅,為身心承受的痛苦感到煩惱不安,乃人之常情。這些天性促使我們去尋求、保有和努力擴增賦予我們歡悅的事物——舒適的衣物、美味的佳餚、宜人的處所,以及感官的愉悅 ——同時去避免或摧毀我們認為是討厭或痛苦的事物。

這些感官覺知時時刻刻都在改變,不具有任何真實的本質。它們仰賴身體與心靈的短暫連結,因此執著於感官覺知是毫無用處的。不要被你的認知牽著鼻子走,落入它們的圈套,而是要讓它們一形成就消融,如同用手指在水面上寫字,字跡隨著你的筆劃消失。 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念頭如同天上的彩虹,它們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執取或捕捉的

執著和憎恨的念頭如同天上的彩虹,聽瑞的人們啊,它們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執取或捕捉的。

人們可以相當程度地被自己的貪愛或嗔恨支配,甚至願意失去生命來滿足貪愛或嗔恨,戰爭就是說明這個情況的悲慘例子。貪愛或嗔恨的念頭和情緒,或許看起來非常堅實且具有說服力,但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,你將發現它們像彩虹一樣不具實體。終其一生地去滿足這種衝動的念頭,去渴求權勢、歡樂和財富,就像一個想要抓住彩虹的孩子一般天真。

在修行的時候,每當你的心中生起強烈的貪愛,或爆發嗔恨的烈焰,你要仔細地檢視念頭,認清它們的根本空性。如果你能夠任其消融,念頭和感覺將自行消融。當你能夠用相同的方法來對治隨後生起的念頭,念頭將無法控制你。 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擁有一顆善良的心

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,聽瑞的人們啊,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。

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。然而我們總是認為,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係。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,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,厭惡一些人,不在乎其餘的人。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,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,因而積聚了身陷輪迴的業。

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,我們將瞭解到,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,而且不只是一次,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。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。我們應該像證悟者一般,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,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。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,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。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,將能產生無量功德。

擁有一顆善良的心,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。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(King Prasanjit)所說的:“喔,偉大的國王,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。無論你是在行、住、坐、臥,願你所有的行為、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。如此一來,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,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。”

“心地善良”是什麼?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,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證明。然而,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裏面的兩個眾生。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——不只是我們的朋友,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——當做我們的父母,並去除所有的嗔恨、自私和冷漠。

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,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。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,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,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。

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。然而,什麼是利益他人?毫無疑問的,佈施食物、衣服、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,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。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,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。

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,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,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。舉例來說, 我們可以在蟻塚、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,心中生起慈悲,並祈願:“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迴惡趣之中。”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。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,菩提心——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的願望——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。

我們不能用表像來評判行為。行為的價值取決於內在的態度。驚人的利他行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動機——例如期望被人感謝,在來世享受業果——完全和心地善良無關。如此的動機貶損了行為的功德。記住,誓願帶領一切眾生解脫的愛與慈悲,乃大乘之正道。

菩提心有兩個層面: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。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;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。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於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。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,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,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。

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,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、造作的念頭。他不會想:“這個眾生向我祈求,我必須幫助他。”或“這個眾生沒有祈願。”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。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於偏愛分別、執著或嗔恨的。它如同太陽,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,無論水面大或小,清澈或混濁。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,離於概念,超越形述。

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。如果你瞭解這一點,你將明白,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,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。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禮拜和繞行可以清淨身的業障

 

大禮拜和繞行可以清淨身的業障,聽瑞的人們啊,放棄所有世俗的身體勞動。

如果你從早到晚地工作、耕田、為自己建造豪宅或環遊世界,那麼你的努力或許會帶來金錢的回報,以及其他短暫的滿足,卻不會為你帶來長久的安樂,也不會幫助你在追求證悟的道路上有所進展。

另一方面,如果你所有身體的活動結合佛法,那麼即使小如從事大禮拜或繞行寺院等舉動,都將具有深奧的意義。佛陀曾說,只要懷著虔敬心做一個大禮拜,就足以使我們投生成為一個偉大的國王,而且投生的次數將如我們從事大禮拜的身體之下——從地表到宇宙的黃金地基——的塵土數量那般繁多,甚至我們的功德資糧將不會耗盡。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持頌咒語、佛號和皈依可以清淨語的業障

 

持頌咒語和皈依可以清淨語的業障,聽瑞的人們啊,放棄所有庸俗的對話。

俗諺說:“嘴巴是一隻惡作劇的箱子,是所有禍端之源。”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,從人們口中說出的只有饒舌、謊言、誹謗和嚴酷刺耳的話語。人們對於惡毒的閒話似乎永不饜足,而且不斷推測發生戰爭及其他壞消息的可能性,這更激起了他們的負面情緒。

相反的,只要念誦一些起祈願文、一些咒字或三寶的名號“南無佛,南無法,南無僧”(Namo uddhaya,Namo Dharmaya, Namo Sanghaya),就能挽救我們遠離巨大的痛苦,成就巨大的利益。任何人聽到諸佛的名號,蓮師的名號或咒音,將能從三大恐懼中解脫:身為聲聞乘弟子的恐懼——害怕落入輪迴的下三道;身為大乘弟子的恐懼——擔憂陷入自我本位的動機與發心;以及身為金剛乘弟子的恐懼——擔心執著於現象的真實存在。

修持佛法的行者尤其不應該沉溺於漫無目的的饒舌。他們應該總是念誦祈願文,或大聲朗讀闡釋相對和究竟實相的深奧經典。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強烈的虔誠心可以清淨心的串習

 

強烈的虔誠心可以清淨心的串習,聽瑞的人們啊,禪觀你頂上的上師(佛菩薩)。 

如果你的心持續執迷於財物,你只會讓自己投生成為飽受饑渴折磨的餓鬼。如果你執迷於家人和你所愛的人,你只會增強在死亡時,所要承受的離別之苦。 

然而,持續不斷的虔誠心,會帶給你長久的寧靜和滿足。即使只是憶念上師(佛菩薩)的名號,就足以完全轉化你的見解。即使只是片刻觀想上師(佛菩薩)在你的頭頂之上,就能夠消除迷妄之障。如此的虔誠心是一個環,能使上師(佛菩薩)的慈悲之鉤鉤住這個環,把你從輪迴的泥沼中拉出。 

雖然證悟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,然而要使它顯現出來似乎相當困難。但如果你對上師(佛菩薩)生起強烈的虔誠心,並把你的凡俗之心和上師(佛菩薩)的證悟自性融合為一,你將能夠獲致證悟。觀想慈愛的上師(佛菩薩),真的是一個比其他任何法門更深奧的心靈修持。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試著在任何情況下,努力持有圓滿純淨的念頭

無論你做什麼,行為背後的意圖決定了結果的善惡,如果你要掌控和轉化你的心——畢竟,這是佛法的目標——那麼先檢視那些潛在的意圖和念頭是重要的。你修持佛法究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,還是為了他人的利益?

這是為什麼當你遵循法教,並付諸實修的時候,必須如此思惟:“願我獲至證悟,把這些法教傳予一切眾生,引領他們證得佛果。”而不是懷抱著自己將因為博學多聞而受人敬重或有所回報的想法。

如果你的心趨向如此正面的目標,那麼可以肯定的是,你所說的話語,你所從事的行為,將如僕役服從主人的命令一般,會自然而然地朝同一個方向前進。但如果你的心是散漫的,充滿執著、嗔恨和無明,那麼無論你做了幾百萬次大禮拜,或持誦幾百萬次咒語,都形同享用摻雜了毒藥的美食。這不是我們趨近成佛的方法。

試著在任何情況下,努力持有圓滿純淨的念頭,那麼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為,也都能保有它的正面力量直至證悟,如同落入海洋的水滴,能夠和海洋一樣長存。《修行百頌——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》

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

當知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。何等為一?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。是即能令諸惡永斷,善法圓滿,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。
言善法者,謂人天身、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、無上菩提,皆依此法,以為根本,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。 何等為十?謂能永離殺生、偷盜、邪行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欲、瞋恚、邪見。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