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個好問題,表示我們真的有想把理論轉為實際的行動。不過,宗門最忌談境界,教下只許論功夫。就教下而言,「轉識成智」就是放下習氣煩惱的工夫。
「智」者,即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智慧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睹星悟道之際所說者:「奇哉奇哉,一切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;若離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,即得現前。」「識」者,就是妄想,就是無明所產生的幻相與作用,其體性也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相。凡夫因為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執著,造作種種業障,障閉自性的光明與大用,所以需要八萬四千種方便善巧來淨化自己的身語意,以期回復本有的智慧清淨。這種淨化身心的過程,文謅謅的從唯識上來講,就是「轉識成智」。
一般我們常聽到的「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、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、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、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」,淺的來說,如果第六第七識沒有分別執著,第八識就會像鏡子一樣,於根塵接觸時,胡來胡照,胡去胡隱,明明朗朗,自性體用沒有障礙。但是今天我們就是因為貪嗔癡慢疑覆蔽自性,讓自性體用無法顯現,所以體會不出六祖能大師所說的「自性本自清淨、自性本不生滅、自性本不動搖、自性本自具足、自性能生萬法」的境界。而這些境界,就是性德體相用的本體相狀,也就是「一切智、自然智」的本體相狀。
其實,不用講太深,凡夫六根對六塵時,為什麼有迷染?主要是因為第六意識有「分別」——分別這是什麼、那是什麼,接下來第七意識就「執著」——這是我喜歡、不喜歡,於是就產生了觸受愛取有等十二因緣法的流轉。所以就唯識來說,如果能把第六識(分別)轉為妙觀察、第七識(執著)轉為平等性(沒有愛憎取捨),那麼前五根(眼耳鼻舌身)對五塵(色聲香味觸)時,會只是單純的看、聽、嗅、嚐、受,而沒有識性的雜染了。換句話說,如果能夠「捨識用根」——只用根不用識——只是單純的看、聽、嗅、嚐——那麼我們就不會起分別執著了。
不過,凡夫既為凡夫,原因無他,就是愛染習氣太深了,所以叫我們「捨識用根」(沒有妄想分別執著),我們實在做不到。既然做不到,要回復到性覺明體的清淨狀態,也就較不可能了。因此佛陀慈悲,教導我們種種的方便法門,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方法,讓我們積極的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然後還要不執著有做這些事的我及我所(三輪體空的自淨其意),好洗滌已經因為貪嗔癡慢疑而障蔽的性體,以恢復到原有的光明清淨。
同時,又唯恐凡夫業障深重,仗自己的力量無法回復到本然的清淨覺體,所以又介紹我們最勝方便的彌陀淨土法門——以期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,我們能夠到彼佛國土去修學、去成就。在那裡(西方極樂世界),佛莊嚴、菩薩莊嚴、國土莊嚴,老師、善友、環境在在都能啟發我們的性德,讓我們能夠一生就回復到清淨自性的佛用。
所以總的、淺的來說,「轉識成智」就是淨化身語意、回復性德的過程。至於要用什麼方式來淨化身語意呢?則隨個人根器於佛陀教法中而有偏重,我們一切隨喜即可。不過,任何方式重點都是「戒定」為前導,「慈悲」破我執,「空性慧」見實相,並虔誠祈求三寶加持,讓我們能早日性德光顯,大做佛事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