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了菩提心的人,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、好的作用

我們作為佛教徒,應該從自身做起,應該有個比較明顯的修證外相。什麼樣的修證外相呢?應將自己當作一盞燈,燈有兩種作用,一是不斷地產生後面的相續,第一刹那產生第二刹那、第二刹那產生第三刹那……,自身不斷地產生光明,照亮自己;二是能遣除周圍的黑暗。所以,我們每個人發了菩提心以後,就應該像一盞燈,在照亮自己的同時,也能夠幫助身邊的人,不管是家庭、單位、國家,甚至全世界,你的力量有多大,就應該把菩提心的光散發得有多廣,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熱,真正去利益有緣眾生。

有些道友這樣想:我現在好好地修持,不接觸任何人,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以後,才開始發菩提心,“上班”做利益眾生的事。這種想法是不對的。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,但也可以對周圍的人起到幫助的作用。從自身的角度而言,如果你是個大乘佛教徒,應該對家庭、對單位盡職盡責,與寺院或佛教團體的關係一定要和睦。否則,自認為是佛教徒,結果對誰都不理,跟誰都格格不入,那你的相續中是否有菩提心也不好說。所以,發了菩提心的人,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、好的作用,這樣一來,你才有說服力,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。

因此,我非常希望所有的佛教徒能對家庭和睦、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,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努力,不然的話,每個人只是自私自利地想自己成就、自己修行,甚至與家人的關係都搞得特別緊張,單位同事、親朋好友與你相處也特別麻煩,那佛法怎麼樣弘揚?出家人雖然沒有真正的家庭,但實際上,寺院就是你的家,同行道友就是你的家人,與道友接觸的時候,自己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,這樣,你的菩提心光才可以散發出來,否則,誰都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,想弘揚佛教恐怕相當困難。

要知道,佛教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,而一定要讓別人通過你的言行感受到一種關愛、一種慈悲。作為一個居士,如果你發了菩提心,就不能整天和家人吵吵打打,經常爭執不息。有些佛教徒的家庭特別可憐,有時連一般人的家庭都不如,這樣是不合理的,既然有因緣成為一家人,就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。

很多法師沒有弘揚如何將佛教融入生活、融入工作,但這並不代表佛教沒有這個能力。實際上,佛教可以與任何地方、任何民族、任何文化相結合,而且一旦結合,一定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。佛教就像萬能藥一樣,配在牛奶裏可以,配在水裏可以,配在甘露裏也可以。雖然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,但來到藏地後,根據藏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,已經在這裏生根發芽、開花結果;傳到漢地時,又與漢地的習慣和風土人情相適應,從而使人們獲得利益,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。所以,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,我認為菩提心確實不能與社會相脫離。

一說到菩提心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,實際上,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關愛、一種愛心。如果這種愛心在家庭、工作、寺院、團體、整個世界,再說大一點,乃至無量的世界中都遍佈它的光芒,就能令所有的眾生獲得溫暖。

所以,我們作為弘揚佛法的人,應該在不同的眾生面前,將佛教的特色體現出來。如果沒有這樣,只是嘴裏說“我要發菩提心”,但跟人接觸時卻沒有用上,那是不行的。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,哪怕去商店買東西、坐公車,不管在什麼場合中,對身邊的人或非人,包括草地上的可憐眾生,都可以散發愛的光芒。當然,能否真正運用,就看個人的修行如何了。所謂的修行好,並不是閉著眼睛坐很長時間,而是將佛法的道理付諸實踐,真正運用到實際行動當中,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。所以,我們應將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,平時的所作所為儘量以佛法的精神來攝持,如此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偉大。

純正的佛教是互不相違,像大地那樣可以包容一切

宣講《入菩薩行論》可能需要一年左右,在這個期間,凡是想參加學習的人,不管你是學密宗,還是禪宗、淨土宗,無論什麼教派的道友,誰都可以報名參加。有些人認為“我參加這個上師的課,就不能參加那個上師的課”,或者“參加了這個上師的學習小組,就不能參加其他的學習小組”,這種想法是不對的。當然,你們首先要看自己的信心、意樂心有沒有,沒有的話,誰也不會強迫你,如果有的話,那就像在學校裏一樣,學生可以在很多老師面前聽課,物理老師不會因為你聽了化學老師的課就不理你,真正的老師是不會這樣的。至於學生呢,只聽化學老師的課,不聽其他老師的課,任何正規的學校恐怕都不會有這種情況。佛教也是一模一樣,只要是具足法相的上師,哪個上師的課都可以聽,上師們是不會對這方面執著的。所以,這次聽聞《入菩薩行論》,對我個人來講沒有什麼限制,只要你們對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信心,這就足夠了。

當然,我的法相的確是不具足,坐在這個位置上裝模作樣,好像不具足也變得具足了。本來自己在這方面的修行特別差,但是給別人講的時候,就好像已經證悟了一樣,好像真正通達了法義,不得不以這種表情來講。這一點,不僅是我,可能任何法師都會有這種同感。

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道友,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,只要對大乘佛法有一定信心,都是可以參加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大家最好善始善終,不要雜有很多煩惱,不要認為自己是《入菩薩行論》學習小組的,就跟這個競爭嫉妒,跟那個有矛盾,我不希望這樣。要知道,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像大地那樣可以包容一切,世間上任何宗教也比不上大乘佛法利他忘我的精神,原因何在呢?就是因為大乘修行人的心胸非常寬廣,如果沒有這樣的心胸,學習《入行論》可能利益也不大。我非常希望凡是參加學習的人,在人與人之間,團體與團體之間,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、南傳佛教之間,都應該沒有衝突,尤其是佛教內部,純正的佛教是互不相違的,大家應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。

現在大城市的人嫉妒心特別強,平時有些人的話聽起來,別說是大乘佛教,就連小乘佛教也根本算不上,為什麼呢?因為小乘佛教最起碼具足了想從三界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。可是有些人呢,口口聲聲說自己學大乘、學無上密法,如何如何的了不起,實際上,就連最基本的為人處世、對待別人、處理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特別差勁。雖然說凡夫的相續中有各種習氣,也有一些現行的粗大煩惱,但是我們要通過學習佛法來儘量調伏相續中的惡毒。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,一定要和睦相處!

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,把法融入自心

我們有些修行人認為自己很有把握,但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,有時候這種傲慢心特別可怕。前兩天有個人給我打電話,她說自己已經學佛十多年了,現在不用學什麼顯宗的論典了 。當時我覺得也是挺不錯的,很佩服她。第二天又來一個電話,看是她的電話首先不想接,但後來一直在響,不接也不行,於是就接了。一接電話,沒有人的說話聲,一直是哭聲,我問:“你怎麼了?你要說話呀。”後來她慢慢地說出來了,她說:“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,雖然我很痛苦,但是我一點都不恨我的丈夫。”我問她到底是什麼事。她哭了很長時間,然後說:“我今天對他講,我現在已經學佛十多年了,你有什麼隱密的事情可以跟我說,我的境界還是很不錯的,你一點都不用擔心!”他說:“我本來不想說的,一直都瞞著你,但你既然這樣說了,希望不要不高興,這也是你自己承諾的。我在外面有別的女人了!”聽了這話以後,她說:“我一點都不生氣,我非常理解,但我們原來特別痛苦、特別窮的時候如何如何,現在我該怎麼辦?我想出家……”雖然她說一點不生氣,但從她的語言來看氣得不得了,她說很想出家,我說:“你還是冷靜下來,暫時不要出家,所謂的出家不是這樣的。只不過你昨天說你的境界非常高,現在不用學習了,但從剛才的話來看,可能還是需要學吧。”確實,許多諸如此類的佛教徒有時候認為自己不用學了,好像什麼都懂,但你只學一個宗派的一些法門,這個法門學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說,如果學得不是很好,那就一定要學,不僅要學,而且還要修,否則,僅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,想摧毀自相續中的煩惱是非常困難的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《三摩地王經》中講過:我給你們宣說了解脫的法門,但說完後你自己一定要修持,沒有修的話,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藥但沒有吃,不能對病起作用一樣,這些法也無法對治我們相續中的煩惱。

在座的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,但是自己沒有修的話,佛法是佛法、自己的相續是自己的相續,就像《開啟修心門扉》中所說,人和佛法之間的距離可以過一匹馬,如果是這樣的話,我們的相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,根本不能相應。因此,不管你聽到什麼樣的佛法,都應該經常對自己的相續作一些串習,這就是所謂的修行。依噶當派的教言來抉擇,修行可分為兩種:一是觀察修,一是安住修。“安住修”是指到一個寂靜的地方,遠離人群和嘈雜的聲音,以毗盧七法的坐式安住下來觀心;“觀察修”是指將我們每天所聽的內容反反復複地思考,儘量將思考的相續延長,這個過程也叫做修行。有些人認為修行就不能聞思,但實際上,聞思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。

所以,表面上頂禮佛陀、每天說“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”,大家都覺得特別容易,但是心裏沒有定解的話,光是口頭上說說,一旦煩惱真正現前,恐怕還是不行的。很多佛教徒都喜歡說大話,但當真正遇到剛才那樣的事情時,才開始後悔不已。佛經中說:“若未修此法,不得見法性,唯以見聞水,豈能除乾渴?”意思是我們如果沒有修持法,就根本不能見到法性,如同只是看見、 聽到水而沒有喝下去,無法遣除相續中的乾渴。比如說,我只是坐在那兒,旁邊有潺潺不息的河流,我說我看到水了、聽到了水的聲音,但水是水、我的相續是我的相續,同樣的道理,佛法口頭上說得來,別人也聽得清清楚楚,實際上我自己從來沒有思維過,雖然天天都是菩提心、菩提心……,但對“一切眾生當過我的父母”或者“我要度化眾生”從來沒有想過的話,這些口頭上的菩提心,在我死亡的時候或者對來世有沒有作用呢?種下善根肯定是毫無疑問,但在相續中串習的功德是沒有的。

我這次宣講《入菩薩行論》,非常希望大家能將法真正地融入自心。當然,我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,教別人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笑話,但是我確實想: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擱在一些文字上,而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,這樣對我們的相續會有一定的利益。

每天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,給自己創造修行的條件

外面大城市裏的人,確實需要佛法的引導,他們不可能每天呆在寺院、沉浸在聞思修行的氛圍中,但若能調正自己的發心,不管你是送孩子去學校,還是自己去上班,在這個過程中,假如一直以菩提心來攝持,始終不離利益眾生的心態,表面上看來,你是開車或坐公車從自己的家裏到學校門口,但實際上,你心裏的善根與他人是完全不相同的。儘管按照昨天的要求,聽聞佛法必須要如理如法,但有時不得已也有一個開緣——假如實在沒有時間,一邊聽佛法一邊坐車上班,只要發心正確,在這個過程中,儘管偶爾向外散亂,但你的心態會依佛法而轉變、基本上可趨於佛法的境界中的,而且這個功德也相當大。

所以,我們作為皈依佛教的修行人,始終要自己對自己提醒,假如離開了這個,每天不願意聽法,喜歡在外面自由散亂,很多人的修行恐怕難以提高。世間上的學校為了灌輸知識,尚且制定了一套強迫機制來約束學生,我們佛法就更不待言了。所以我想,如果佛教徒僅是為自己的快樂、享受生活,不聽課沒壓力恐怕好一點,但是如果為了度化眾生,使自相續與佛法相應,每天都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,如果沒有這樣,除了真正的高僧大德以外,若想每天都以慈悲心度日,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實現的。因此,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修行條件非常重要,如果自己都拒絕了,誰也沒辦法強迫你修持!

發心既然如此重要,我們在聽《入菩薩行論》或其他法時,一定要想:我這次聽法並不是為了自己發財升官,或者得一點名聲,而是為了度化眾生。眾生是我們唯一的目的,這一點千萬不能捨棄!華智仁波切在《現觀莊嚴論次第修法》中也有這麼一句話:“我們獲得佛果,不是為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來享受,而是為了一切眾生。”所以我們不管修《現觀莊嚴論》、修中觀、修大圓滿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,若能以這種心態時時攝持,哪怕只是聽一堂課,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是不會耗盡的。然而,現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,他們聽法只是為了今生的發財,或者一些短暫的利益,當然,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,這樣求也能有所幫助,但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,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利。

應盡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

這部《入菩薩行論》“完整無缺”、“正確無誤”地宣說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,涵蓋了整個大乘的所有教義、所有經論。我們在末法時代短暫的人生中,要將所有的大乘經典、論典全部瞭若指掌,恐怕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,但是如果花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論典,實際上,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經瞭解了,這個意義是相當大的。

現在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,去佛學院或寺院裏完整、有系統、有次第地學習相關教理,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,但如果能把《入菩薩行論》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,對自己瞭解佛法、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。然而,現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點,學習佛法、研究佛法、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,他們對佛法的態度是什麼樣呢?吃喝玩樂、生活工作佔用了大多數時間,學習佛法的時間總是沒有。儘管城市裏的人不像寂靜地方的出家人,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理解,但如果沒有安排學佛的時間,修行想要成功,恐怕是永遠不可能的。因此,我們每一個人應儘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,給它安排一個充裕的時間,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。

現在有些學習佛法的小組,大家平時聚在一起吃頓飯、喝個茶,講一些無關緊要、亂七八糟的事,完了以後就算今天的輔導結束了。這個不叫輔導,在我們佛學院,叫做“破壞紀律”!但這也並非千篇一律,個別修行人我覺得還是可以的,大家處在一起的時候,兩個小時全部都是輔導、研討、思考,這樣回到家以後,遇到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方便對治。所以,聚在一起不是浪費時間,我們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不管是在家裏學習,還是大家集體學習,千萬不要把珍貴的時間一下子就耗盡了。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講,財產並不重要,身體也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什麼?就是時間。時間跟生命沒什麼差別,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概念,則說明他對自己的修行不負責任。

所以,我們每個人對時間都應該有一些安排,這幾天早上六點鐘起來修行,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還是安排得很好,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經緩過來了。可見,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,關鍵就是自己太愚癡了,過去迷迷糊糊都白過了,現在既然遇到了這麼好的法,就一定要抓住機會。雖然我講者很差勁,確實不具足說法者的法相,但是所講的這個法——《入菩薩行論》卻非常完美、非常殊勝,遇到了這樣的法,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對待,沒有這樣的話,整天耽著於世間物欲、骯髒不堪的一些貪嗔癡對境,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純潔思想,輪回就會越陷越深,最終無法從中解脫。所以,大家現在有了這麼好的機會,一定要對自己的時間做好安排! “完整無缺”、“正確無誤”:這些文字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一下子就過了,而應該認認真真地去思考。

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,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

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,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。沒有信心,內心不在意《入菩薩行論》,就算本論的加持再大、道理再深,對你也起不到什麼作用。由於每個人的緣分、根基不同,前世的發願也不相同,在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過程中,如果開始有一百個人,最後可能只有五、六十人通達了它的意義;一部分人不但意義沒有通達,就連詞句也沒有瞭解;還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堅定,聽了兩天就半途而廢……,所以,聽者的根基不同,所獲得的利益也不相同。表面上看來,我們在同一個經堂、同一時間內坐在一起聽法,穿著、語言、文化也沒有多大差別,但為什麼最後有這麼大差距呢?因為各人的根基、心態不同。心態擺得正、沒有雜亂心、一心一意專注的人,每天應該都能得到一點點利益。

所以,我想再次重申,大家一定要從內心當中想:“我從現在開始,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團體。加入以後的工作是什麼?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!”這是最主要的原則,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。如果這個沒有搞定,我們表面上再怎麼做、怎麼修,恐怕也不能成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。這次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就是要趨入大乘菩薩的六波羅蜜多,這個意思雖然很簡單,但我反反復複這樣說,就是希望有人依靠這些話語,自相續能真正產生一種誓言、一種決心,若能這樣的話,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得的。

學習論典的最初態度很重要

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,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,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。有些人可能認為:“我以前看過這本書,頌詞也學過,科判也背過。”不要這麼想!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,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,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。

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,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,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,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,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條件,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,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。第三個條件,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。第四個條件,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,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,還要總結它的要義,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。如果你沒有這樣,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,這不叫學習論典,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。

大概在五、六年前,我們講過《入菩薩行論》,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 “明鏡義”,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,後來《入菩薩行論廣釋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。這次我們不用那個,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,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。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,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頌詞,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,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,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,如果頌詞沒有背好,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。

要時時刻刻憶念佛陀在因地時以何心態來利益眾生

總之,寂天菩薩也好、我們也好,一定要皈依或者頂禮佛陀,我們畢竟是佛教徒,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時時刻刻去憶念。如果你是上根者,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,白天做事情也好、晚上睡覺也好,時時刻刻、念念不忘的就應該是佛陀,這是一個佛教徒最起碼、最基本的行為。如果我們兩三天或者好幾天當中從來不想佛陀的恩德,那我們不算真正的佛教徒。所以,我們上課的時候每天都念“釋迦牟尼佛儀軌”,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以前在上師面前發過願,沒有念的話會失毀誓言,另一方面,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,每天不管怎麼樣,就算心裏不能跟上,詞句上還是要念一些佛,所以大家集體上課前一定要念“釋迦牟尼佛儀軌”。同時,我也希望以前沒有學過《釋迦牟尼佛廣傳》的人,今年在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過程中,一定要看《釋迦牟尼佛廣傳》 (前兩天我也提醒過,但這些重要的事情,我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提醒,希望你們不要當耳邊風。這對你們個人非常有意義,不是看了以後我的地位有什麼不同) ,瞭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利益眾生,這與現在某些佛教徒的想像完全不同,大家應該有個深深的體會,這是一個問題。

佛法包括教法和證法

我們這次學習《入菩薩行論》,一方面要從理論上講解,另一方面要以實修為主,實修和理論必須結合起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教包括教法和證法,教法指語言文字、法本、念誦、傳承等等,證法是指這些教法的意義在我們相續中(心性中)存在。比如說,聽到《入菩薩行論》的教義,這叫做教法,但是光聽到不行,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繼續修持,就叫做證法,修了多長時間,你的相續中就存在多長時間的證法。

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佛教,認為開一個會、搞一個儀式,這就是佛教,今天辦的儀式特別隆重,就認為佛教非常興盛。但舉辦儀式的過程中,眾生能不能生起智慧、悲心,或者對佛的信心呢?當然,我們也不敢說所有的儀式都不好,佛教的很多儀式對眾生心的利益還是非常大的。但是,只有在眾生的相續中(心性中)生起教法的內容,這才是真正的證法。有的人認為寺院的建築物如何如何金碧輝煌,這說明佛法非常殊勝;印了好幾個法本,也說明佛教相當興盛。實際上,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傳授之後,在自己的相續中(心性中)這樣修持,比如,我們每天上午用半個小時修持,在這段時間內,如果對佛法的意義一直思維,那真正的證法就存在了。

任何一個修行人,必須要通過各種方便方法來改變自己的相續(心性),沒有改變是不行的。
大家學佛,不要認為今天灌個頂、得個加持,馬上就獲得成就了、開悟了,雖然你這種想法很好,但我覺得只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夢想。自古以來,修行必須依靠自己,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,相續(心性)才能真正改變。比如說在世間讀大學,今天到學校報個名,只聽一天的課能不能起到作用,你們可以想一想。知識是依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,真正想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智者,必須要依靠多年的積累。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間學問,如果一點積累都不用,今天在善知識那裏辦個皈依證、得個灌頂、受個加持,明天就馬上恍然大悟,這可能嗎?如果可能,那倒是特別快樂,但這樣的利根如今有沒有啊?假如自己連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懂,如此深奧的佛法卻想通過那麼簡單的手段就開悟,會不會有這種情況?你們應該好好觀察。學佛不要自欺欺人,這沒有任何必要,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規定的時間裏集中學習。

所謂的佛法,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,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裏有所體會,這種體會的來源是什麼?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。
要麼特別利根,善知識一加持馬上就開悟了,但除了這種人以外,自己應該要下功夫,想方設法在相續中(心性中)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。沒有這樣修的話,是不可能有受益的。

當然,剛開始修的時候,大家可能有點不習慣,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,從來沒有管過它。但不管怎麼樣,這次大家一定要下功夫,沒有下功夫的話,永遠跟著習氣走,恐怕自己的心始終都不會有改變,大乘佛法也不會對我們真正有利益。所以,你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強迫的要求,當然,我並不是強迫你們,如果實在不願意,早上睡懶覺我也看不到,我沒有神通,任何人不起來也無所謂,對我來講無利無害,我自己能修就算數。在所有的人當中,最難的可能就是我,最近晚上上課比較晚,我每天講完課以後,還要講考、提問、回答,接待各種各樣的人,處理各種各樣的事,回去以後還要看看書、念一點經。既然我都能依靠這麼脆弱的身軀發了願,你們一個比一個健康、一個比一個聰明,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覺上,這種人生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它的價值?

城市裏的很多人經常把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,比如說打麻將、喝酒、抽煙等等,這種消磨時間的行為,就算世間上稍有學問的人也是不接受的。作為真正想修行的人,你們即便不能提早起來,也應該把鬧鐘調 在 5:55 分,起來後馬上用涼水洗個臉,在床上坐半個小時共同修菩提心,若能這樣作意修的話,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。

總而言之,今天大家應該發這種誓願,觀想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,發願每天早上修菩提心。暫時先發願一年,能發願的請舉手…… (上師先舉了手,經堂裏的人基本上都舉了手) ,好!從後天開始啊!如果病得特別嚴重,可以有一點開許,但裝病肯定是不行的。

我們寂靜地方的修行人,各方面的因緣條件比較具足,大城市裏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難,但不管怎麼樣,希望你們能把這件事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。有些人認為獲得金銀財寶很重要,有些人認為獲得地位名聲很重要,有些人認為獲得一些獎勵等很重要,但從長遠來看,這些都沒有價值,最有價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,並且相續中(心性中)生起了一顆利益眾生的心。這顆心是千百萬劫難得到的,用金錢也買不到,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功夫,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產生,所以,非常希望大家能認真地修學菩提心!

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

不管是寺院裏的清淨修行人,還是外面城市裏的在家人,都離不開善知識和道友的攝持。無論你學哪一個宗派,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,否則,你所接觸的人、所處的環境、所接受的教育、所得到的知識,以大乘佛教的眼光來看,全部都是沒有意義的,在這種無實義當中,人生幾十年很快就耗盡了,這樣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?!所以,你們世間人最好每天擠取一些時間來接受佛法的教育,不然的話,想離開煩雜喧囂的城市,到一些山清水秀、鳥語花香的寂靜地方去修行,有沒有這種機會呢?即生當中可能根本沒有。光是掛一個“皈依”的名號,說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,但你的相續與佛法相應了沒有?佛法所講的道理你懂得多少?大家不妨掂量掂量。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,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,違背因果的事情屢屢發生,所以,我這次發心宣講《入菩薩行論》,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相,有這種迫切的希望!